改革开放的峥嵘岁月,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中国文艺带来有目共睹的繁荣。安徽文艺踏着时代变革的鼓点,在改革开放40年异彩纷呈的旅程中,既留下开拓前行的领跑记录,也呈现不懈奋斗的跟跑身影,与全国各路文艺大军一起参与反映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和追求。
黄梅戏《女驸马》剧照
勇破禁区,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安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不论是凤阳县小岗村农民按下“大包干”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还是芜湖市个体户年广九经营“傻子瓜子”成为私营经济的领头雁,江淮儿女以敢闯敢试的大无畏精神,撬开旧体制板结的土壤,为乍暖还寒的早春大地抹上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安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轫地,不仅在农村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文艺领域也有诸多方面开全国风气之先,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粉碎“四人帮”之初,百废待兴。安徽省委以非凡的魄力,于1978年5月举行安徽省文艺工作者会议,当时省委书记万里到会并讲话,在全国率先恢复安徽省文联工作。1979年2月,安徽省委又作出《关于坚决推倒“文艺黑线专政”论,为安徽省文联彻底平反的决定》,为安徽文艺界聚合力量,重整队伍,拨乱反正,开创了新局面,解除了架在文艺家身上的枷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在那呼唤和播洒文艺春天的日子里,安徽文艺如久蓄的堤坝开闸放水,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都出现令人瞩目的井喷现象。
1977年3月,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评反革命两面派姚文元》的长篇文章。评论家苏中认为该文以“左”批“左”,在立论和观点上都存在严重错误,化名李文群撰写《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文,在《安徽文学》 7月号上发表。此文被视为“粉碎‘四人帮’后第一个内部争鸣的声音”,被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转至《人民日报》内参刊发,引起广泛关注。当时文艺界许多刊物尚没有复刊,《安徽文学》从1977年1月至1981年底,每期拿出约20 %的版面刊发评论文章,在反复讨论选题的基础上,对文艺界流行的诸多错误观念逐个清理批驳,以一批又一批有质量有锋芒的文章,为文艺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冲锋陷阵,成为当时理论评论界倚重并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阵地。
破除思想理论上的禁锢,促进了文艺家的思想解放,也极大地释放了他们的创作激情。安徽文艺家纷纷奔赴皖东大地、皖南山区,奔向千百万义无反顾投身改革洪流的农民之中,创作出一批批具有较高思想水准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小说领域,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炫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祝兴义的《抱玉岩》、刘克的《飞天》、肖马的《钢锉将军》等,都是产生较大反响的精品力作。《天云山传奇》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除分别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优秀短篇小说奖项以外,被改编成电影后还获得“金鸡奖”“百花奖”等大奖。诗歌领域,1981年全国优秀诗歌评奖获奖者总共35人,安徽占6人,公刘的《仙人掌》、韩瀚的《重量》、刘祖慈的《为高举的和不举的手臂歌唱》、梁小斌的《雪白的墙》、梁如云的《湘江夜》、张万舒的《八万里风云录》等诗作,都是在反思“文革”教训的同时,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报告文学领域,江流、温跃渊等于1981年初就一头扎进小岗村深入采访,将当年偷偷摸摸、瞒上不瞒下的改革壮举,凝聚成一行行滚烫的文字,成就了他们在全国最早反映凤阳农村改革的报告文学《春回皖东》《凤凰展翅》,以及温跃渊最早记录小岗人按下红手印的作品《风雨小岗村》。张锲的《热流》更是以大特写的手法,全景式反映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及其深远意义,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海报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安徽文艺不仅在文学领域有一批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在全国大放异彩,而且在美术、戏剧、音乐、摄影等领域,发起和开展多种具有突破意义的学术研讨活动,涌现出不少反映时代变革和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1984年安徽举办“纪念渐江逝世3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新安画派名家名作展览”,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美术史论家、画家300余人到会观展研讨。1985年4月,中央美院与中国美协安徽分会在泾川山庄举行“油画艺术讨论会”,吴作人、吴冠中、艾中信、罗工柳等60余位名家畅所欲言,对美术界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学术活动都对安徽美术家开拓视野,探索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在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等重要大展中,安徽美术都取得不俗的佳绩。
立足现实,发掘传统底蕴和时代特色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安徽文艺在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中,着力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着力开拓新的思维空间,进行多种艺术形式的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那么步入90年代以来,安徽文艺则更多立足江淮大地,在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表现社会生活丰富性和多样性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文艺领域以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消费市场快速形成,对文艺生产者的审美经验、价值观念及创作策略等都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安徽文艺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生活,在吸收西方文艺思潮和艺术营养的同时,注重挖掘地域文化底蕴,逐渐形成表现历史和现实,彰显安徽特色的艺术风貌。老一辈文艺家鲁彦周、鲍加等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辛勤耕耘,佳作不断,如鲁彦周的长篇小说《梨花似雪》《双凤楼》及诸多中篇小说等,均达到较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中青年作家季宇的中篇小说《当铺》、长篇小说《徽商》《新安家族》,许辉的中篇小说《焚烧的春天》《夏天的公事》,许春樵的中篇小说《一网无鱼》《找人》及长篇小说《放下武器》《男人立正》,李平易的“房四宝”小说《巨砚》《断墨》《白纸》等,都是立足安徽一方热土,或从皖南商埠古镇、或从皖北平原乡村挖掘人物和故事,在圈内圈外获得良好反响的作品。
在美术界,安徽版画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提出“新徽派版画”概念,以师松龄为代表的版画家群体创作了一系列精彩表现黄山雄姿和风光的作品。世纪之交的2000年初,美术界举行安徽美术发展研讨会,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打出“新徽派美术”旗号,将“关注时代生活,体现地域特色,弘扬徽派传统,重铸世纪辉煌”作为安徽美术的发展战略。于此前后,“ ‘黄山风’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安徽当代中国画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及“首届安徽省油画家作品提名展”“徽墨百家中国画邀请展”“新徽派版画赴法作品回国汇报展”等众多展览在安徽合肥举行,安徽美术家创作的不少作品脱颖而出,广受注目。
在戏剧界,安徽作为戏曲大省,更是立足本土资源,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舞红花鼓灯,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安徽戏曲演员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先后有马兰、黄新德、李龙斌、董成、韩再芬、吴亚玲、蒋建国、周媛媛、王丹红等14位演员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奇债情缘》《柯老二入党》《刘铭传》《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逆火》《风尘女画家》等剧目参加历届中国戏曲节并获得多个奖项。将黄梅戏改编后拍摄的电视剧更是成绩喜人,不仅数量多达59部230多集,其中27部佳作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评奖中蟾宫折桂。
电视剧《徽州女人》剧照
深入基层,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文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组织动员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安徽省千余名文艺工作者下基层采风”主题实践活动。文艺工作者走出个人的“小生活”,走向社会的“大生活”,在下基层乃至扎根基层过程中,更加准确、更加真切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人民的快乐和疾苦,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崇德尚艺,立志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都在“下基层”的过程中端正创作方向,与社会共奋进,与人民同呼吸,创作出激荡时代风云、散发泥土芳香的精品佳作。
在文学领域,季宇的长篇纪实文学《淮军四十年》、中篇小说《最后的电波》,许春樵的长篇小说《屋顶上空的爱情》、中篇小说《麦子熟了》,洪放的长篇小说《百花井》、中篇小说《菩萨蛮》,潘小平、曹多勇的小说《美丽的村庄》,刘鹏艳的中篇小说《红星粮店》,李云的中篇小说《伏羊咩咩》,赵宏兴的中篇小说《父亲的土地》,余同友的短篇小说《雾月的灰马》等,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善、获得普遍好评的作品。苗秀侠、曹多勇扎根淮北乡村创作的长篇小说《皖北大地》《淮水谣》,堪称“带着任务下去,载着成果上来”的丰硕成果。不久前揭晓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除陈先发的诗集《九章》获得大奖外,还有李凤群的短篇小说和胡竹峰的散文集分别获得该奖提名。
在美术领域,安徽省美协在举行一系列深入基层采风活动的同时,还加强了与国内外美术界的交流,与上海美协共同举办的“新海派·新徽派——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在上海和合肥两地展出,还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徽风——中国安徽新徽派美术赴美作品展”,与中国美协合作举行“翰墨丹青画江淮——‘生态文明安徽行’中国画名家看安徽”活动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安徽省美术家与省外名家一起描绘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火热实践,表现安徽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今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新时代·新徽派——安徽书画40年精品晋京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书画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凸显了新徽派绘画和书法创作的新高度。
其他如安徽省摄协、音协、舞协、文学院等,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组织文艺家深入大别山区,开展以“金寨红”为主题的采风活动,推出《有一种红叫金寨红》大型原创作品集等一批赞美、讴歌革命奉献精神的作品。在国家重大项目“引江济淮”工程启动后,安徽省文联又引导各协会文艺家走进淮河流域,开展“大淮河”采风活动,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治淮画卷和“引江济淮”工程情况,展现淮河沿岸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创作出《淮水新话》《亲亲长临河》《晨曦——引江济淮工地掠影》等颇受好评的作品。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19日《中国艺术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第14版
(作者:钱念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第一时间获取艺术资讯,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艺术品牌网」。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艺术品牌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也不代表本站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斯雄《宣纸记》